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许明:中国民俗文献西传四百年记

※发布时间:2019-9-3 6:52:5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民俗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若从1918年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被引入中国算起,民俗学的学科史刚过百年。1918年以后,民俗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大幅增加,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文献从体裁来看,大致包括谚语、史诗歌谣、民间故事等;从类别上来看,大致又可分为物质民俗文献、社会民俗文献和民俗文献等。我国的民俗文化很早就进入了的视野。如果将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民阁用拉丁文翻译《诗经》并于杭州刊行算作起点的话,我国民俗文献的西译和西传史已经有近四百年了。这期间,众多传教士、汉学家及人士通过翻译和著述等方式,将中国的民俗文化介绍给。从民俗类文献的翻译和情况来看,大致可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长期和繁荣期。

  萌芽时期(1626—1845年):人对中国民俗的关注可追溯到清初在华的传教士。他们在传教过程中对中国的民间、风俗习惯和传说产生了兴趣,并将一些民俗类的文献译介到。

  法国传教士金民阁曾于1626年翻译刊印《诗经》,但此书未见流传。随后法国传教士孙璋于1733年完成了《诗经》的拉丁文全译本,他的同侪如赫苍璧、马若瑟等人也翻译过《诗经》。但囿于传教目的,这些译作多带有浓厚的教色彩,而且“内容零散简略,误译严重,语言枯涩”,因此流传范围不广,《诗经》中的民俗文化也未能很好地体现。

  1735年,法国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全志》在巴黎出版。此书包括了对《农政全书》的《蚕桑》部分的译述,内容为桑叶种植和养蚕技术,体现了我国农业社会的风俗民情。此书出版后在欧洲广为流传,《农政全书》的译述部分也随之得到了广泛的。

  1723年,清外国传教士,相关到1846年废除。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在华翻译活动随之陷入了低潮。但这段时间里,仍有两部少数民族史诗首次被译介到,即1776年帕拉斯的《格萨尔》俄译本和1804年别尔格曼的《江格尔》德译本(仅译了两篇故事)。

  总的来说,传教士“首开了人对于中国民俗研究之先河”,而首次翻译少数民族史诗的和学者也功不可没。藉由他们之手,我国的民俗文献开始介绍到,这为后来欧洲掀起中国研究热潮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1846—1917年):1846年,清廷废除禁教令。同年,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建立“民俗学”,这一学科在欧洲迅速得到发展。与此同时,汉学在欧洲也已成为现代大学中的一门学科。因此,来华的传教士们能够以更科学、更客观的态度来观察、记录和翻译中国的民俗文化。这一时期除史诗歌谣外,人士的译介内容开始涉及传说和民间文献。

  在史诗歌谣方面,这一时期有更多《诗经》译本涌现,尤其是1911年法国汉学家葛兰言选译了《诗经·国风》68首,以《古代中国的节日与歌谣》为名出版,带有明确的考察先秦时期的节庆习俗的目的。此外,我国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出现了两个俄译本。

  在神线年,法国驻广州馆的于雅乐发表了《织女与牛郎的传说》一文,由南朝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的片段翻译而来。1891年法国东方学者莱昂·戴罗斯尼节译了《》中传说与地理风貌的内容,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译本之一。1909年法国传教士戴遂良出版了《近代中国民间传说》(Folk-lore Chinois Moderne),翻译了222则中国民间故事。

  对于中国的民间,一些传教士也怀有浓厚的兴趣。1872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出版了自己在福州两所搜集到的签诗(分别为28首和56首),并附英语。这说明民俗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已经为传教士所采用。1895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出版了《推背图》,他希望借此让能够“知晓中国士人对兴衰治乱的所思所想”。

  成长时期(1918—1978年):1918年,刘半农等人在大学发起民族歌谣征集运动,民俗学随之得到发展。随着民俗文献数量和种类的大幅增加,民俗文献的翻译和也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

  在史诗歌谣方面,《诗经》被众多汉学家和诗人一再翻译,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1937年的译本。他打破了原诗中风、雅、颂的顺序,按照求爱、婚姻、农耕、歌舞等17个主题将它们重新归类。这种编排体现了韦利对古代民俗文化的重视。我国蒙古族长诗《蒙古秘史》也被多次译成英文,比较著名的有韦利译本(1963年)和蒙古学家罗依果译本(1975年)。此外,定居我国的英籍翻译家戴乃迭1957年翻译出版了彝族撒尼族的史诗《阿诗玛》,这也是该史诗目前唯一的英文全译本。

  民间故事方面,1934年美国汉学家魏莎翻译出版了《孟姜女》。由于“长期被学者们遗忘”,当时孟姜女的形象对人来说还很陌生。

  民间方面,1950年李查尔斯英译的《推背图》在美国出版,汉学家鲍吾刚也于1973年出版了《推背图》的德译本。

  另外,1936年美国汉学家卜德翻译了《燕京岁时记》,在出版。这是一部典型的民俗文献,记载了清末的时令节庆和风俗物产。此译本多次再版,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繁荣时期(1979年至今):以来,我国民俗文献的翻译和进入了一个繁荣期。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项目的实施,在国家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及多方协作下,近年来,已经有众多包括民俗文献在内的经典作品被译成外文并向外推介。

  在史诗歌谣方面,中国学者的《诗经》英译本大量涌现,如杨宪益、汪榕培和许渊冲等人的译本。我国学者印翻译的陕西民歌《西北回响》于2009年出版。少数民族史诗方面,美国学者罗伯特·丹柯夫1983年翻译了维吾尔族史诗《福乐智慧》。随后我国三诗《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也出现了多个英译本,其中部分为国内学者所译。2019年,我国学者翻译的土家族史诗《梯玛歌》和《摆手歌》由外研社出版。

  在谚语方面,2017年,我国学者曹新宇翻译的《农谚精选》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英译了300首农业谚语,在我国农业生活民俗的译介方面,产生了积极意义。

  传说方面,我国学者翻译的《》于2010年出版,与1999年英国汉学家安妮·比勒尔译本以及2002年美国学者石听泉译本形成了呼应。

  民间方面,《推背图》在美国出现了三个英译本,此外还有《马前课》也出现了三个英译本。国内目前暂无《推背图》的英译本,但学者梁少石已完成了壮族民间文献《鸡卜经》的英译,即将出版。

  近四百年来,民俗类文献的译介内容日趋丰富和多元化,译介和方式也由过去的被动等待外来翻译,变成现在以中国学者对外译介为主的模式,主动寻求“走出去”。我们相信,随着未来国家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民俗类文献的翻译和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推背图》及其英译研究”(2015QN10)、遵义医科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中国易学文化典籍在海外的译介与研究”(FB-2018-4)阶段性)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推背图》及其英译研究”(2015QN10)、遵义医科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中国易学文化典籍在海外的译介与研究”(FB-2018-4)阶段性曹刚川出事了

  财成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