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城有深度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7-12-5 10:11:1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地下空间包括山洞、岩溶洞等天然形成的空间,以及人为修建的适宜重复利用的地下工事。地下空间受外部影响小,可以抵御自然灾害或人为。

  现在,城市地下空间越来越多,人们在地下修建了地铁、地下火车站和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城等,这些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大城市的用地压力。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学科——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学,这是一门综合利用地下城市及其他人口聚居区地下空间的与建筑和空间规划相关的科学。

  神秘的格鲁吉亚洞穴始建于12世纪,拥有6000间房屋,可容纳4万人。如此恢弘的建筑,即使是现代科技,也很难企及。至今仍有一小部分人居住于此,但大部分洞穴已成为博物馆。

  在土耳其卡帕多细亚,近6万人长期生活在几个相连的地下城中,那里学校、仓库、作坊、厨房、水井、厕所等基础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波兰南部城市维利奇卡早在13世纪就发现了盐矿。维利奇卡盐矿巷道全长300公里,深327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作业工人的住所,现如今,这里不仅有电影院、咖啡馆,甚至还有一个不大的人工湖。类似的洞穴在也有,如今成了一家银矿酒店,深150米,内设音乐厅和咖啡馆等供休闲娱乐的地方。

  在的库伯佩地,从地表看去,这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只有几家宾馆和一个高尔夫球场。但实际上,这个小镇有3500名居民,其中60%生活在地下。一百多年前,这里发现了猫眼石(目前全球95%的猫眼石都出产于这里),但蜂拥而来挖矿的人们发现住在地表非常辛苦——这里的温度非常高,在夏季,地表温度经常超过40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从山边开挖洞穴。

  地下住所的产生有时也是。例如,巴黎和奥德赛的长形地洞,在二战期间了数千人的性命。克里米亚刻赤半岛的地下洞穴也曾容纳过近万名士兵和难民。

  近年来,界各地的大城市,用地紧缺问题开始变得严峻,尤其是在美国、、墨西哥、日本、韩国和荷兰这些国家的特大城市。如今像墨西哥城、伊斯坦布尔、纽约和东京等特大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100万。专家预测,到2025年,这些世界特大城市人口将增至1900万至3500万。那时城市空地将不复存在,因此眼下不得不提出大城市地下城的建设方案。美国、日本、俄罗斯的许多城市早已存在类似的地下工事,通常被设为火车站、地下停车场、商店、大型商贸中心和地铁。但是,世界各地的实际情况表明,这些远不能解决问题。

  不断加快进程的城市化,只留下了两条出,要么“”,要么“入地”。前不久地下城建界提出了更加清晰的新——打造“双城”。这一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地下空间尽可能多地容纳大量城市居民,并能让人类长期生活。 地下城是城市的“倒影”,还是城市的一部分?蒙特利尔地下城这个实例就是对这个问题最有力的回答。

  蒙特利尔地下城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城,城内供居住和办公的面积占350万平方米。这里几乎拥有所有的生活基础设施:商业中心、酒店、银行、博物馆、大学、地铁站、火车站和公共汽车站等娱乐休闲及办公设施。蒙特利尔地下城并非所有部分都位于地下,而是地上居民住宅与地下城相连接,因此在寒冷的天气里,人们无需外出便可逛商场,还可以从地下通道快速从城市一端到达另一端。

  科学家在努力开发地下城,但遏制不了负面情绪产生:“人类从山洞里走出来,如今却又要被赶回去!”人们在102层的摩天大楼里生活不会害怕,却不敢想象坐在深10~20米的图书馆会是什么样;再想到地上可以享受充足的日照和干净的空气,便更无法想象地下的生活……

  会有这种想法并不难理解,毕竟我们已经适应了住在摩天大楼里。生活在地下城,就意味着离开熟悉的,安全似乎也没有了保障,最重要的是没有充足的阳光。但这些问题原则上都可以解决。利用潜望镜原理或光纤技术,通过一种特殊的窗户就可以解决光照问题。

  迪拜地下摩天大楼的创建者打算在深350米的地方建宾馆,他认为这个宾馆将十分适宜居住:没有噪音,空气调节系统可以长期保持舒适的温度。装在墙上的大屏幕都是用有机材料——自然光制成,还能直播地上发生的事情。建筑师们正在筹划更多方案,以降低人们患上幽闭恐惧症的风险。

  学者,可以在地下创造出舒适的气候和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流动速度、光照。地下空间规划的权威人士雷蒙德·斯特林认为,生活在地下不会引起巨大的心理不适感,他说:“因为大多数人坐地铁都没有引发心理问题。”

  按照规划,地下城的每个房间都存有氧气(类似在飞机上用的存氧系统),安全疏散门、自动梯和人行步道都会连接地下通廊和地上出口,疏散系统也会在第一时间发出警报,电梯的速度将设定为55公里/小时,上升400米的高度,一分钟足矣。

  俄罗斯伟大的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人类必将会面对太空居住问题。地下城可以成为人类在其他建立居住地的原始样板,成为人类完成这一伟大的必经准备阶段。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各种经验,在许多国家他们的设想已经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中。(巴利斯)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