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插柳枝、染彩蛋 细数清明民间的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18-10-26 22:13:1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上行人欲断魂。”提起清明节,人们总会想到上坟祭扫,怀念逝者,寄托哀思。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但是清明又不是纯粹的节日,它还是季节变化、节气更新的标志,清明节的时候民间有许多有意思的风俗习惯,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人们多把它放在清明节前三天的任何一天。每到清明节的时候,一家子老老少少就会一起来到墓地,通过添土上坟的形式来祭奠先祖。“清明就是上坟的时候,每年总得上上坟、烧烧纸、磕俩头,老祖传下来的”家住日照西湖的焦大爷这么说。

  扫墓往往会往坟头上添土,首先要把坟墓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然后在坟上培上新土,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随后,还要在坟的顶端安放一形似官帽的四方坟头,坟头多是用铁锹在地上挖的土块。老人们说立坟头也是有讲究的,要在先人去世3年才可以立。扫墓的同时,人们都会在坟前摆上小饽饽、酒、菜肴等供品,再烧些纸钱元宝,以表心意。

  日照西湖的焦大爷说:“供多少菜也是有讲究的,早先的时候都做7个菜,有豆腐、鸡、鱼,这些菜都有吉利的说法,现在都没有这些讲究了,意思一下就可以了。”焦大爷还告诉记者,烧纸的时候把每样供品都夹出点来放在火里烧了,最后再把酒水倒在坟前,这样表示让先人吃了喝了。添土后,坟墓焕然一新,给人是家里有人,家族兴旺的感觉。

  清明节插松枝、柳枝的风俗,在唐代就有了,唐代人们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后来 ,清明节插柳的习俗就盛行开来,人们踏青游玩回来 ,在口插柳以蚊虫,灾害。

  在日照莒县的上儒林村、金花峪村、花泉沟村等地,清明节在门口插松枝、柳枝的习俗现在还很盛行。家住后花泉村的张阿姨说:“前天去赶庙会的时候顺便从山上采了些松枝回来,过节的时候就插到门口,插在门口绿油油的也好看。”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时至今日清明节在门前插松枝、柳枝的习俗仍然存在 ,这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祝福,对疾病、灾害的。染五彩蛋

  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清明吃鸡蛋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老人们都说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还象征着圆满。

  在莒县,老百姓还会把鸡蛋染上红色 、绿色、等颜色 ,我们把它叫做“五彩蛋”。村里老人们说,“我们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反正是一直都有,人家说小孩吃了身体好。”不光是吃鸡蛋,有手巧的大姐、大婶们还会用大红 、桃红 、草绿、的丝线编成一个网袋,装上五彩蛋给孩子挂在胸前。

  其实清明吃鸡蛋的习俗源于古代的上祀节,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鸡蛋在传统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古时候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也就是我们说的“五彩蛋”,然后再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下游的人们争着捞出来吃掉,据说吃了之后就可以怀孕生子了。

  除了染五彩蛋,挂彩蛋,村里有些人家还喜欢用荠菜煮鸡蛋,村子情事通常在清明节前后制作和食用。据说吃了这时煮的鸡蛋,就一年不会头痛。家住日照东港区大洼村的王大婶说:“我以前老是头痛,后来我婆婆就说清明节前后用荠菜煮鸡蛋,吃了就管用,我每年都会煮,一家子都吃。”

  要说这个习俗还是神农传下来的,传说古代孝感一带是一片水乡,人们都以打鱼为生。因为人们天天在湖里吹湖风,得了头痛病。一天,尝百草的神农过云梦泽,看到一些人因头痛在湖滩上打滚。神农很可怜他们,就到处找草药,为这些头痛病。可是什么药吃了也无效。三月初三这一天,神农从山上捡来几个野鸡蛋,又挖了一大把荠菜,拿到船上煮给人们充饥。人们吃了用荠菜煮的鸡蛋后,忽然感到头不痛了。后来 ,吃荠菜煮的鸡蛋就成了习俗,一直沿续至今。有首民谣说:“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所以也有的女子会将荠菜花插在头发上,不仅好看,更为了祈求家里不愁吃穿,富足有余。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见到戴荠菜花的姑娘了。

  虽然有人说“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但是记者走访了日照的前大洼村、兴和村、厉家庄子,村民告诉记者,清明节前后都可以吃荠菜煮鸡蛋,不是只有农历三月初三才可以吃的,这也算是清明节的习俗。

  “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糰各祭先”,这首诗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的传统。

  清明时节,有些地方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实际上青团子又叫艾草团子,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大多用艾草汁和糯米和面,然后做成团坯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之后再把它们蒸熟。出笼的时候,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所以青团子表面青色油绿,甘甜细腻,清香爽口。

  虽然吃青团子的传统已经有千百年了,但现在人们很少自己制作,更多的去糕点铺或者超市购买,一来作为祭祀的供品,二来买回家作为时令尝新的糕点。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这个句子就是描写清明时节的风景。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值春末,气温在十七八度之间,在家宅了一个冬天,这时候适合外出游玩。而且清明时节近郊远山上的桃花、杏花、迎春花都开了,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很多市民会带着老人、孩子外出踏青。

  日照港生活一区的赵大姐是幼儿园老师,她平时给小朋友们上课没有时间陪女儿,赵大姐说:“孩子她爸爸在上班,平常不怎么回家,我上课也挺忙的,孩子就跟她姥姥在家,清明正好有时间,我打算带着孩子出去玩玩,去爬爬五莲山,听说那边的花开了,正好也让孩子放松放松,平常压力挺大的。”有的市民还会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促进了身心健康。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家住日照大学城的牟奶奶今年63岁,她经常陪着9岁的小孙子一起筝。牟奶奶说:“清明有时间出去放筝,看看春景,也可以锻炼锻炼身体。”

  如今清明节筝的习俗似乎已经淡化了,但是在日照当地这种习俗仍然存在,当地有一种说法就是筝能把自己和家人身上的晦气、病气、灾气带走,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象征着剪断烦恼,让风筝飞到天涯海角带走烦恼和疾病,很多市民相信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征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人民会祈求灯神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幸福吉祥。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现在已经不常见了。秋千的历史很古老,从南北朝的时候就开始流传,最早秋千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后来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是很多小朋友喜爱的游戏,在社区、公园也可以经常见到。

  此外荡秋千还有一种特殊的寓意,秋千荡得越高未来的生活就越美好。清明节带着孩子去社区荡荡秋千也未尝不是一种简单实惠的选择,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还可以培养孩子们勇敢探索的。

  除此之外,有的地方也会把立碑、、起骨迁坟等事项安排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也还有很多体育活动如打马球,斗鸡,拔河等,久而久之这些也都成了清明风俗的一部分。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