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青岛正月十五的民间风俗!早吃元宵晚吃饺子(组图)

※发布时间:2020-11-28 0:18:2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今天正月十五,元宵节。从进了腊月门,本栏目先后将青岛地区的小年、除夕等重要节日的民间习俗做了解读,多彩的本土文化和丰富的内涵勾起不少市民的怀旧情怀。近日,记者采访了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马光亭,邀请她讲讲青岛地区的元宵节专属民俗。马博士对每种民俗的解读都有依据。欧阳修在词中说:“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时光飞逝,让人倍生感慨。

  马光亭博士介绍说,在青岛的即墨地区,正月十五这一天讲究用面塑成的油灯来占卜来年收成,称之为灯花卜。即用面团做成油灯状,上锅蒸过后,将豆油倒入灯中,点棉花搓成的芯儿,观察灯花燃烧的程度。如果灯花大,就预示有兴旺之意,说明来年庄稼会丰收。如果灯花小,就说明来年收成不佳。这一习俗,早在乾隆版、同治版的《即墨县志》中就有记载:“上元,蒸面作灯,注油点之,视其烬花以占五谷丰歉,曰灯花卜。 ”

  这一民俗并非是即墨地区的“特产”,类似的油灯占卜在平度地区也比较普遍。在平度西部地区,正月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蒸“升鸡”,也称为“升虫”、“油灯”。 “油灯”由面塑成,再把一粒黄豆放在“油灯”里,一起上锅蒸熟,如果黄豆变大,就预示来年雨水多,反之则雨水小。

  莱西地区则要用豆面做鸡、狗、龙、猪等十前世死因分析测试二生肖灯,注入食油或插腊烛,黄昏后点燃,无风或风小,生肖灯刮不灭,叫做“收灯”,预兆当年五谷丰登。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胶南有些地区要在晚上点燃油灯,用灯光照遍每个房间的角落,因为当地有“正月的灯,腊月的油,照得蝓蜒(蜈蚣)蝎子不敢抬头”的说法,人们认为灯光所及之处来年不生蜈蚣、蝎子。

  如今,元宵堪称正月十五的“标配”,到了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得煮元宵吃。早在乾隆版、同治版《即墨县志》中就有关于元宵的记载:“粉稻为丸,包以果馅,煮食之,曰元宵。 ”尽管在清朝时,元宵就在青岛露面了,不过这种食物在旧时还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吃上的。

  马光亭曾做过调查,解放前,青岛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是不吃元宵的,但青岛市区和一部分农村也能吃到元宵,“我姥爷解放前就从青岛市区进元宵到胶南卖。 ”旧时,除了买元宵,也有人家自己做。与南方地区和好糯米面后将馅料包入面中的汤圆做法不同,青岛人以前吃的元宵是“滚”出来的。就是将粉碎的熟花生米、芝麻、肉脂渣、糖等混合拌匀,再分成一个个的小剂子状,这就是元宵的馅儿,簸箕里多是撒上黄米面,也有撒糯米面的,把馅儿放到面里,来回翻滚,直到表面粘上厚厚的一层面,元宵就算做好了。

  关于吃元宵的时间,青岛人也有讲究。一般是在早晨煮元宵当早餐吃,到了晚上,一般还是包饺子吃,饺子才是十五晚上的面食“主角”。

  除了吃元宵,青岛人熟知的民俗还有赏灯。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大人老带着我们一群孩子到中山公园看灯会,人挤人,可热闹了。 ”市民李毅是位80后,她关于元宵节最深刻的记忆停留在中山公园的灯会里,“好多年没去过中山公园了,更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个灯会了。 ”赏灯的民俗,旧时也有,马光亭告诉记者,十五晚上,有集市的地方多有花灯可看,小的村落里没有灯会赏,孩子们就提着自制的或买来的灯笼玩,还要比比谁的更好看。

  很多人吐槽现在传统节日气氛不够浓,这也难怪,跟古时的节日习俗一比较,就能看出一二。就拿元宵节来说,乾隆版、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比门结松棚、挂灯火、放花爆、陈杂剧三日夜。 ”而马光亭也介绍说,以前正月十五上元夜,人们不仅要吃元宵看烟花,民间还有龙灯、双狮、高跷、旱船、赶驴、秧歌、灯官等杂耍,活跃了节日的狂欢气氛。有的配有独唱的“秧歌客”,擎着破伞,即兴编唱颂歌。乾隆版《胶州志》也记载:“上元,张灯火,陈杂剧,喧阗竟夜。 ”城镇中的商号还要对登门演唱者赠与糕点、烟酒,以表酬谢。(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张琰)来源青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