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挑战说话姚安濂演员的2015年5月23日星期六

※发布时间:2015-5-23 14:42:1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用挑战说话

  你一定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从影30年,姚安濂曾出现在无数部大大小小影视作品中。除了一众反派角色,父亲形象也成了姚安濂的代名词。他可以是《青红》里倔强无奈的吴,也可以是《二次》中阴郁的王铁辉。在这些角色的背后,是姚安濂多年来的默默付出与蛰伏等待。今年夏天,他凭借在电影《打工老板》中的真实表现终于征服了2014电影节苛刻的评审团,获得了主竞赛单元最佳男演员,这也是继2004年范伟的《看车人的七月》之后,10年间电影节的又一位华人影帝。说起此次在异国他乡夺得影帝,姚安濂用“一切都是机遇与运气”回应,“本次电影节是8月22日开幕,我们的电影是在8月25日首映,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我和观众们一起观看了影片,因为《打工老板》是一部反映中国制造业状态现实的电影,道尽了老板与工人的艰辛与不易,那天影片放完后没有人离开,大家都激动地鼓掌,有一位华人观众是个老板,看完后哭着握着我的手说‘你们终于为老板说句话了……’因为在人们的通常印象中,老板都是很势利很的,但其实老板做为一个人也有自己的焦虑与不易。”

  演员养成记

  上世纪80年代,刚刚步入社会的姚安濂在上海活塞厂工作,工作非常辛苦。那时厂对面就是兰心戏院,本来就爱好艺术的姚安濂在戏院里看了年的话剧并对表演产生了兴趣。之后姚安濂在工人文化宫学习了表演,从那时候开始,他的表演机会才慢慢多了起来。作为上海电影协会会员,此次获得影帝后,影协为姚安濂举办了“一个演员的成功”艺术座谈会,这是对其多年演艺生涯的肯定,为此姚安濂备感荣幸。今年的10月15日,习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而作为一个演员,他说以前他会称自己是“个体演员”,“习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专门谈到撰稿人,制片人,演员、歌手等新的文艺群体,我听到这话很激动。实际上是‘习大大’把我们这些人归到‘’这个圈子里去。所谓‘’,顾名思义就是靠自己的努力,或者说个人的能力在一个圈里面立足、。他背后没有一个比如说我是某某剧团的演员,没有一个体制的归属。”

  而另一件令姚安濂感到振奋的事是10月27日举行的上海电影工作座谈会。 作为一个上海电影人,姚安濂对于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尤为关心,而这次的座谈会无疑让他对家乡电影的春天产生了新的期待。“如果上海真的能迎来影视剧创作的春天的话,我相信那些上海的演员,当然愿意回来,回到自己的故土,我们可以用上海话交流,在组里面碰到上海人真的很亲切,你忍不住就会说上海话。当然在创作上我觉得无所谓人还是上海人,但是我们现在上海影视剧要重新振兴,要宣传我们本土的演员、导演或者编剧,目的就是做强做大上海的影视,重新找回20年前上海影视剧创作的盛况。”

  进入影视行业近30年,姚安濂饰演的大大小小的角色数不胜数,而就是通过这些角色,他了世界的舞台。姚安濂从来不将自己的工作化为生计之需,在这位资深戏骨看来,演员是很容易遇到瓶颈期的,这时不进则退,不断地学习才是进步的前提,“像尼古拉斯·凯奇的片子,前阵子很红的《纸牌屋》等,我都有观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