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是理性人但是现实中却很少有完全理性的人那是否能说明经济学是有

※发布时间:2019-10-20 5:19:1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如上图所述,解释市场的角度,可以从理性人的角度,也可以从行为学的角度,甚至有部分是在两者并集以外的解释(如T:)。就B这个子集里面,席勒(1979)就颇为明显地指出,实际的长期利率比人们想象中波动率要大得多。

  所谓“完全理性的人”其实是个伪命题,事实上经济学家在提出这个“理性人”这个概念的时候当然也清楚不可能存在所谓完全理性的人。经济学在研究时大多采用

  的方法,即将现实情况简化为一个易于研究的模型。这个模型小可以小到只有一两种商品和单纯只考虑价格的消费者,大到可以有多种存在互补、互相替代等关系的商品,和消费观十分复杂(会考虑价格、折旧、投资、喜好甚至面子)的消费者。而在研究模型的过程中提到的“理性人”,其实就是

  举个例子,200米外的一家商店和5km外的一家商店都卖电视机,相同的品牌和质量,价格分别是5000和4500,那么这个时候消费者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是去200m外的商店还是5km外的商店买,简化一下就是值不值得为了500元承担多跑4.8km以及该过程中带来的所有成本。如果在这个简单的模型中我们

  消费者的个人喜好(比如有些人可能很懒宁愿亏钱也不愿意跑远),以及消费者的个人经济情况背景(比如有人有车可能愿意去5km外,没车的可能更愿意去200m外自己搬回来),等等等等,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这就是一种最最最简单的经济学模型,它当然常不完善的,但在模型内,“理性人”的假设是正确的、必须的、有效的,也是局限的。如果想要得到更为接近现实的结果,我们就需要考虑上文忽略的所有因素,以及商店对此作出的动态价格变化、促销措施、售后服务,甚至还有油费的变化等等。每增加一种因素,都会使模型更精确,同时也更复杂,需要的数据也越多。但无论模型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认为,

  另外,再就“理性人”这个概念本身解释一下。所谓“理性人”并不是说这个人就不考虑个人喜好、情感、等等感性因素了,而是说他能将这些因素进行一个隐性的

  。比如我对周杰伦的喜欢价值10000000,对TFBoys的喜欢价值1,所以我更愿意花2000块去看周杰伦的演唱会而不是花20块钱去看TFBOYS的演唱会(只是举个例233333)。当然一般人很难做到对个人喜好等感性因素的量化,但是统计学角度来看会认为当人数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后可以通过大量样本的选择来反向推出这些因素的量化。

  简单地说,科学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并不能做到完整的去描述世界的某一个领域,更不用说描述整个世界了。因此理性人的假设,对于一个完整的人而言,必然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从而得出理性人作为假设下推导出来的经济学说肯定也是不完整的,不足以阐述经济领域的总总现象矢野浩二老婆傅晶的。

  但是,这种不完整抑或者说不完美,对于经济学而言并不重要。经济学的发展关心的是两点:1、从“理性人的假设”发展到整个经济学理论(扩展ing),每一步推导,是否是符合逻辑,客观的?

  2、举个例子,我们只有一定比例尺下的地图,相对于一个完整的地理地貌而言,简化了很多,省略了很多,例如你手里的地图是无法显示地形的,又例如在一定比例尺下,很多客观存在着的地理标识都不见了。但是到底是这张不完美的地图能够给你指呢?还是一张和客观地理地貌完全一致的1:1的地图能够给你指呢?对于后者而言,虽然它是精确的,准确的,完整的,完美的,但是这是一张让你身处于地图中的地图,又有什么用呢?经济学其实也是同理的,理性人假设本身是对人的一种简化,这种简化本身是带有实用主义,工具论的色彩的,虽然这种假设不怎么人性化,但是关键是我们要用这种假设以及这种假设推导的理论来做什么?

  首先你要知道,假设的选择很重要,如果一个假设和研究目标完全脱节,那么这个研究就开展不起来,尤其是对于经济学这种学科。比如,我假设,人都会在10岁,那经济学是没办法在这个假设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假设既然已经成立了,说明它是经过检验的。

  比如,我提出一个自假设,人都在10岁,这和现实完全不符,经济学不会采用我这个假设。

  但理性人假设不同。我们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呢?在这个世界里,基本没有人每时每刻都理性,也基本没有人每时每刻都不理性,但是,由于人有学习能力,在不断进行相同或相似的活动时,人可以人为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得从

  但我这里表达的是一个逻辑原理,不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只要是科学,都需要遵随逻辑的推导。所以问题并不在于这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而是是否符合逻辑的问题。只是对于逻辑学的论述推导有点难懂(事实我也不精通,只是最近读了《简单的逻辑学》一书),所以我借用了自然科学来类比这个原理。

  我觉得这种对比是有问题的,经济学和物理学不同,自然的世界有常量,自然可以以变量列方程做完美世界的假设。但经济学寻根究底是研究人的,而人的世界里是没有常量的,没有常量何谈变量,所以理性人的假设与牛顿第一定律首先在意义上就不一样。理性人假设是新古典的创意,因为他们研究均衡的世界,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均衡的假设。所以,理性人的假设不是抽象了人的世界,只是抽象了均衡的,没时间的,全知的,万能的世界。所以与牛顿第一作为本质上的抽象是不同的。这样刻板的假定的确便于分析,但是一旦面临不是均衡世界的时候,就会发现约束条件何其多,解释何其无力。理性人只是经济学对人的一种假设,还有米塞斯的行动人假设。

  假设一个人在百分之五十的时间里会做出理性的选择,另外百分之五十的时间做的选择是随机的,那如果我们假设人是理性的,我们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可以预测他的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假设人理性的,我们永远也猜不到他会怎么做。因此,“假设一个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且承认我们偶尔会因为人的非理性导致分析错误”是最好的选择。简言之:假设人理性的话,我们就没办法进行经济学分析。

  在经济学分析中,我们往往不是分析单个的人,而是群体的行为。单个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但是将个人加总到一起,群体行为就变得更加可以预测了。【此处有抛硬币的例子】

  我们在分析人类行为的时候,并不是在分析一些随机选出来的人,而是那些在社会中扮演了特定角色的人。拿一个公司经理人举例子,只有那些能够为公司做到“利润最大化”的人才能够被选为公司的经理人;即使不具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能力的人获得了这份工作,他们也不能做很久;即使他们能够保持这份工作很久,因为公司不具备利润最大化能力,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无足轻重,最后这样的公司也会因此倒闭。最后市场里留下来的就是由理性人领导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因此,假设人具有理性(企业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一个好选择。

  股票市场例子。在讨论股票市场时候,我们假设股票能够反映出公司的实际价值的。这是因为,只有那些理性的掌握充足信息的投资者才能赚到钱并因此有更多的投资资本和市场影响力,而那些总是做出错误选择投资者则会输得血本无归。那些理性的并且掌握充足信息的人,要比那些做随机选择的人对市场的影响力更大。因此,假设人的理性(股票是能够反应公司实际价值的)的是一个好选择。

  Milton Friedmans pragmatism: models are useful as long as they predict well, even if they are premised on unrealistic assumptions.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