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人文天下:一个“马背民族”的记忆(a class=l-a4 title= hre

※发布时间:2018-10-24 23:20:4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2011-09-08 10:10:06

  同期:“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马呀一人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

  鄂伦春族是中国唯一纯狩猎民族,素有大兴安岭“马背民族”之称。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世居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民族告别了用兽皮、树皮、树枝搭建起的原始建筑――“撮罗子”,与当地其他民族一起走出大山,过上了定居生活。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鄂伦春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伴随着这种变化,鄂伦春语言、“摩苏昆”说唱艺术、桦树皮文化等鄂伦春民族文化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天的节目,我们就一起跟随我们的记者,深入大兴安岭等鄂伦春人居住地,探寻濒危的鄂伦春民族文化,感受这一“马背民族”那神秘的记忆。

  1953年以前,鄂伦春民族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过着靠狩猎为生的“半原始”生活,就住在“撮罗子”里。“撮罗子”的搭建十分简单,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够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倾斜度约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它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再覆盖上狍皮或者桦树皮,这样,夏能防雨、冬能御寒的“撮罗子”就算建成了。“撮罗子”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通风,又可采光。“撮罗子”上的覆盖物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上桦树皮了。

  同期: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副乡长关金芬: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赶快成立一个抢救和挖掘鄂伦春语言的机构,专门的机构,天天研究,天天写,现在都有点晚了,因为整个白银纳乡现在70多岁的,就(剩)76岁的关扣尼。假如说她没了以后,很多文化就带走了,流失了。所以应该马上成立个机构,进行抢救和挖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今天(28日)宣布,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第三次会议研究决定,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瞄准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窗口前沿发射。详细

  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七一”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详细

  吕后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