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修补

※发布时间:2017-10-30 16:09:36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理性人和稀缺性是经济学的二大基石,换句话说没有这二大经济学就不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同时理性是传统经济学逻辑的起点与核心的概念。所谓理性就是指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对其面临的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现代经济学家大部分都认为理性人就是理性经济人。理性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的的完备信息、能对其偏好进行排序、具有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理性人包括三个方面的层次:1.人的自利性;2.极大化原则;3.每一个人的自利行为与群体内其他人的自利行为之间存在一致性。

  理性的形式,由于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理性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概念。价值理性与目标手段理性分别是指人追求的目标本身是否有价值和追求目标的过程是否是理性的。本质理性与程序理性分别是指一个人能否具有作出收益最大化选择的能力和以组织为载体的理性,通过组织中的自觉遵守的一套共识或强制性规则实现收益最大化。构建理性与演进理性分别是指理性可以设计程序(通过人的意志形成)实现收益最大化和理性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的产物,不是某些人刻意设计的。适应性理性与创新理性分别是指人们并非无所不知的作出最大化的选择而是根据经验调整其目标和某些人偶尔打破已知的(如资源、制度、技术、经验)作出并利用这些发现。虽然他们有不同的分法,但目的还是将理性分为二个过程或者二个。个人赞成将理性划分为适应性理性和创新理性,虽然有时适应性理性会被为人在作出理性的决策之前是不理性的,但不能忽略理性与否是个人的评价,下面会做出详细的解释。

  从经济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历代的经济学家或者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或者对其做了一些修补或者抛弃。理性经济人的有刘易斯、詹森、麦克林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卢卡斯。个人认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是理性的人,虽然在别人看来有时作出了不理性的决策,只是在当时作出某种决策时,受到客观条件的,但在行为主体看来一定是理性的。或者说可以这么说,理性经济人作出的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效用是行为主体的心理评价,所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都是每个人的主观评价,其他人不能对其评价。对理性经济人作出修补的有:科斯认为人在现实的制度下是有限理性的,因为人的交易活动存在交易成本,他还借助于交易费用、产权等概念开辟了对人类的行为研究的新领域;诺斯认为包括文化传统、教、观点、经济思想等知识对人的理性行为影响很大;贝克尔将理性人假设运用于非经济领域包括家庭、婚姻、犯罪等,开创了“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研究;还有阿玛蒂亚森、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补充,就不一一列举说明了。对理性经济人抛弃的代表是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他认为行为主体在不可能大量处理最大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和消费者并不是追求最大化而是追求满意的决策。

  我是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就在前面所说的,虽然在别人看来大多时候行为主体不能作出最大化的决策是因为条件的,所以我想对其做一点修补。就拿西蒙反对队友决策而追求满意决策的例子来说明,他说厂商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因为厂商还会注意到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其他方面的享受,他强调的是享受,如果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不会给予工人方面的补偿。那我反问一句,如果厂商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为什么还给工人休息的时间呢?正因为考虑到如果不休息工人就不会长时间的工作,厂商考虑到的是长远的利润最大化。同理,之所以要给工人方面的享受也是这个道理。社会是发展的,工人的认识当然也会发生变化,不仅仅是当初追存的工资。还有一个经典博弈论的例子工地悲剧,说的是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显然这是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于是有人就反对理性人假设,说这个不成立。虽然纳什用纳什均衡解决了这一难题,但他没有解释为什么。如果从时间的长度来看,这些放羊人肯定不是理性的,因为他们没有考虑长远的利益而只顾当前的利益。如果考虑长远的利益就不会出现所谓的“工地悲剧”了,或许有人会问这不就是人有限理性的例子吗?是的,正是因为人缺乏经验导致了这一悲剧,当所有的草地被沙漠化之后就会发现可利用的资源在减少到缺乏。所以现在可以看见国家为了草原被沙漠化,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这主要的是受到当时的条件所,但当时在放羊人看来这肯定是最优化的决策。所以我同意为什么把理性分为适应性理性和创新型理性。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杨小凯和林毅夫争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时提出的后发劣势,这也是因为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利益,所以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呼吁的声音那么强烈了。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